作者:朱振藩 (美食評論家)
台灣傳統的叫賣小食中,我獨鍾爆米香、豆花及麥芽糖。
三者皆有特色,行銷手法不同,亦有特殊聲效,可以傳達遠近,實在令人著迷。
由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時,長期住在鄉間,物質享受方面,比起大城市來,更是相形匱乏,只要有零嘴吃,就是個小確幸。
這三樣甜點裡,爆米香較少見,一次得買整包,可放著慢慢吃,而且製作當兒,充滿了畫面感,同時此一方式,竟然持續至今,也算食林一奇。
是以每回見到,總想買個一袋,既發思「古」幽情,也能回憶兒時,那種快樂辰光,早就金不換啦!
其實,爆米香在這半世紀以來,外觀雖然變化不大,但已是改良的精進版。早年的業者,通常為兩人,都是夫妻檔,踩著腳踏車,滿載著器具,到處幹活兒。
先相準地點,再卸下器具,接著擺陣仗,先一面打鑼,緊接著高喊:「爆 (台語叫迸) 米香喔!爆米香。」經此一番攪弄,全村便沸騰起來,開始「米香」總動員。
待圍成一大圈,業者立刻施為,將適量的大米,傾入加熱器中,鼓動風箱生火,並不停地轉動,約一刻鐘左右,突聞哨音響起,提醒老少注意,免被巨響嚇到。
當大家走避時,助手已備好鐵絲網袋子,緊套著加熱器,他則開啟活塞,絲毫沒有耽擱。隨後一聲巨響,煙霧瀰漫左右,米香飄散空中。大家見此狀態,神情一陣輕鬆,甚至綻放笑容。
過了沒好久,漲發的米粒,已全部落袋。於是把它們倒在鋁製圓形的大盆內,添入糖水、麥芽膏等調味料攪和拌勻,最後才放在長方形的淺木框中,以木質滾筒壓平,切成塊狀即成。物美而廉,大受歡迎。
只是而今時空已變,業者已用小貨車,而且花樣翻新,機器由人工手搖改成小馬達帶動,不僅省時,響聲亦小。
純就口味而言,除原先的大米、糯米外,今更有花生、豌豆、黃豆、玉米、小麥等,選擇性雖多,但包裝依舊,顯不出新穎,致食者日減,真的很可惜,有改善空間。
以往爆過的米香,絕不是祭五臟廟,而是用來卜流年。於是古籍上指出,糯穀爆花曰「孛婁」,此即「卜流」的諧音,其歷史頗久遠,早在南宋即有。
到了清代中葉,占卜用途不再,隨著時代推移,早就純供食用,卻是不爭事實。
此一特殊小食,收在飲食巨著《調鼎集》中,管它叫「炒空心米」,乃用鑊 (大鍋) 以沙為導熱體炒製而成。
並謂它為老少所喜食之物,且是民間新年時必食的傳統食品,且具有益心脾、補臟腑、助消化的食療效果,如能經常食用,甚益人體健康。
看來爆米香味道佳,補益強;面對此一尤物,應該多多益善,豈容輕易放過?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9C%9F%E6%B3%95%E9%8D%8A%E9%8B%BC%E7%88%86%E7%B1%B3%E9%A6%99-044024449.陪孩子長大兒童書桌
留言列表